关于 PhD的那些事: Undergraduate – 博一

好吧 不知道为啥突然想偶尔抽风写写我这些年 PhD 的经历,计划是包含从 undergrad 有念头读 PhD 开始到 PhD 毕业之间的所有事情。说是经历吧,不如说是我想给大家写几篇文章做一点微小的贡献。但是因为我现在还没有 PhD 毕业,所以这个系列估计就是看我哪天脑抽了写一篇,估计等我毕业的时候应该会有足够的脑抽的次数来完成目标。

先来 disclaimer:

  1. 本系列大部分是关于 Economics PhD 的事情,我不保证本系列的任何一部分可以被 generalize 到别的领域
  2. 本系列所说的所有事情不适用于那些准备去 Top 10 university 读 PhD 的以及不管去哪里读最后准备去学术界的

然后本人背景:

UVa Economics PhD 第四年。 本科是个小 liberal arts college 毕业的,本科期间有一篇 top field 的 journal publication 但是不是第一作者

题记:

“跟你讲我觉得我和你在一起快三年了最大收获就是知道了一个道理,就是博士真特么不是人读的哈哈哈哈” – by @Orzzai

Section 1: Undergraduate

好吧也许你在大三或者大四的时候决定了你要去 Economics PhD。首先,冷静一下,确定你不是头脑发昏做了这个决定。我个人觉得如果你符合一下几个条件中的至少一项那么你不用考虑,PhD 肯定是你的最佳之选。但如果没有一个符合,请三思。

你爸是李刚/马云/习大大

这一点的意思是你家里有在政府工作的关系而且是能拿到 confidential data 的那种关系。或者你家自己就有一些神奇的数据。 现在这个社会是个拼爹的社会。Economics PhD 也不例外。要是你家有人能帮你拿到一些别人拿不到的数据,那么你握着这些数据随便看看,不愁未来没有 research topic。 搞不好老师们都得过来哄着你看能不能和你 coauthor 一下用用你的 data。 又或者你爸是习大大你想研究啥直接做个 random experiment收集 data 就完了。请千万不要小看 data 的重要性。在 economics 里面没有啥比 data 更重要。基本上就是手里有 data 心就不慌。举个栗子,Raj Chetty 有一篇讲 retirement saving 的 paper,用的是丹麦的 population data。是的,他的 data 能看到丹麦所有人的数据。人家都不用跑 regression 的,做个 summary statistics 出来的就是 population parameter。 你要是也能有这种 data,你让老师给你跪下唱征服都没问题。

你是李刚马云/习大大

同第一点,不排除你本科期间认识了什么达官贵人导致你爸不是李刚/马云/习大大但你自己就是

你爸/你妈是经济学教授

这个,如果你家是学术世家那么我觉得你耳濡目染应该非常有优势的。举个栗子: 看人家Todd Stinebrickner, 仗着自己老爸是学校老师和学校 administrative office 有关系所以从学生一入校开始就搞各种 survey,一直搞到人家毕业了工作了也不停。然后这么多年的 data 收集出来就牛逼了因为很少有 survey 能 track 到人本科的 major之类的。

如果你只是和我一样,本科和老师合作做了点 research 然后 economics 的课程成绩还不错然后又被老师坑说你不去读 PhD 真 tmd 可惜就以为自己真的适合读 PhD 了,那么我想说,冷静,冷静,千万要冷静。 基本上本科能做的 research 都不叫 research。因为那是你和你老师一起做的。而你的老师做了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把题目定下来了。 不信你去问问那些读Economics PhD 的人,谁 tmd 没有过自己绞尽脑汁就是想不出来一个 topic。就算脑洞大开想出来一个发现要么被人做过了要么 没 data 做不了,没被人做过又有 data 的老板说不 interesting 没被人做过又有 data 老板也说 interesting 得做一做就发现 tmd 数据里面都是坑。所以对于大多数 Economics PhD 来说,有一个可以做的 topic 就已经完成了做 research 的70%。剩下的30%是因为存在你做完了,跑完了 regression 之后发现 coefficients 没有一个是 significant的。说白了就是你 research 的结果是然并卵。

另外,如果你只是个普通人, i.e. 你并没有啥特别突出的学术特长也没啥特别大的野望, 请不要试图妄想自己能去学术界。 第一,基本上去学术圈的都是那些 top 10的,如果你最后去了一个 top 20的学校读 PhD,那么可以拼一下。 其次,就算去学术圈,非顶级学校的薪水也真心不高。 所以如果你去了一个比如像 UVa 这个级别的学校还执意要去 academic 的话,请做好你会去一个位于鸟不拉屎的地方的一个没人听说过名字的 university (请不要妄想 liberal arts college,我本科作为一个排名渣到爆,处于100左右的 liberal arts college,我本科经济教授出身最烂的是康奈尔毕业的)拿着一年大约8w 不到(税前)的薪水的准备。

所以个人认为,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人,那么请把读 PhD 的心态调整为:我就是来拿个 degree,毕业之后不去学术圈,乖乖找个公司待着,拿着还不错的薪水。 research 就是我那么一写你那么一看。毕业之后再也不碰。请不要和我谈学术理想,学术理想多钱一斤?

Section 2: PhD first year

好吧,我应该说 PhD 第一年是 PhD 项目里面最“简单”的一年了。 简单打引号是因为作为本科毕业直接 PhD 的小弱,我当时觉得博一的课还挺难的。但是简单的点在于目标明确方法清楚。唯一的问题无非是你愿不愿意下那个本钱而已。 我觉得美国所有的 Economics PhD 都是第一年都是课(宏观 微观 计量 math econ/game theory) 然后在第一年的暑假期间考 qualify/prelim/core exam 所以第一年的目标非常清楚,那就是(以最低分)考过考试。为啥说最低分呢?因为第一这考试的分数不在你成绩单上第二别人也只会问你考过了没,没有人问你考了多少分。所以其实你考满分跟你低分飘过是完全没有区别的。 至少按照 UVa 的规则,就算日后你老板都不可能知道你 qualify 到底考了多少分(当然他们也不关心这个)。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很明显的就是好好上课平常努力考高分。要达到考高分这个目标也很简单: 没有什么问题是刷一本书解决不了的。有的话,那就刷两本。 所以博一的生活非常简单,家就是你睡觉的地方,醒来了就去学习。我现在怀念我的博一生活纯粹是因为当时所有的事情都非常可观。 你做的所有题目都有答案。就算是开放式题目也都至少有那么几个正确方向。这些基本上和老师的个人品味无关。对比等到开始做 research 了之后,首先那个时候基本上没什么问题是刷一本书能解决的,刷100本也解决不了。 而且你也不知道你的 research 是不是有个答案甚至于你做的东西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老板的品味。这一点在 Economics 里面特别无解。你觉得你做了一个屌炸天的 topic 然后你老板来一句I don’t think this is interesting/important 你就只能呵呵了。 当然了,在博一期间你就不要想做什么 research 了。老师们没空鸟你。毕竟在他们看来,你到时候会不会过 qualify 都两说着呢,现在就算和你合作 research 一年之后你 qualify 没过不就白忙活了。 而且这个时候大多数人都在忙着写作业或者抄作业。 当然再说一句,如果你是大牛,那么本文并不适合你。我写这一系列只是为了那些不是那么牛或者对好奇Economics PhD生活是个啥样子的人写的。 那些大牛们并不需要这些东西。

Anyway,总而言之,你的博一生活应该是机械的 无聊的 繁忙的但是等你日后想起来的时候会发现这简直就是 PhD 期间最好的一年。

Written on October 24, 2016
本文所表达的意见和分析不构成法律、税务、会计、投资或其他专业建议。读者在根据本文所载信息采取行动之前,应咨询其专业顾问。 The opinions and analyses expressed in this website do not constitute legal, tax, accounting, investment or other professional advice. Readers should consult their professional advisors prior to acting on the information set forth herein.